讲述者:刘根平身份: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刘道溶南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他们的女儿刘诗仪从小学到初中获得60多个奖项,2004年当选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17岁远赴美国读高中,成为所在的巴克夏中学第一个获得Peter Lance Anderson GPA满分的毕业生,随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今年初,她成为学校唯一一名本科生和霍金同台对话。她还通过竞选成为加州理工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副主席,也是9名委员中唯一的本科生,其他8名均是博士。
引导比惩罚更重要
“孩子一出生,就准备犯错误了,父母一定要允许孩子犯错,因为孩子在犯错当中才会进步,才会通过对比知道怎样做会更好”,刘道溶说,她不赞成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因为这样没有效果,对孩子的正面行为没有改善和帮助。
诗仪从小各方面都很优秀,小学1年级到3年级,几乎所有的功课都能拿满分。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一个乖巧的好学生。不过面对这样一个乖乖女,在感到自豪之外,妈妈刘道溶却隐约有一点担心,“一个孩子如果完全按照大人意思去做,迎合大人的标准,那她肯定会约束自己的一些个性,这是不正常的”,刘道溶生怕女儿的个性被压抑。
有一天,诗仪的数学老师找刘道溶“告状”,说上课检查作业时,发现诗仪没预习功课,在老师诘问时不但狡辩,还显示出了一副不在乎的表情。“当时老师吃惊一个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会变得这样。”看着忧心忡忡的老师,刘道溶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暗自窃喜,“我的孩子终于也和别的孩子一样犯错误了”。在刘道溶看来,女儿像别的孩子一样也开始犯错误,是一件好事。因为犯错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的,也是孩子进步的一条途径。
孩子犯了错误后是否就该像一些家长那样体罚?对此,刘溶道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她说,女儿回家后,她主动找其谈话,问其为何不预习,老师有何反应,她自己心里又是什么感受。女儿告诉她,没预习是因为忘了,老师发现后就罚站,她当时心里不是很舒服,但诗仪同时补充说,“被罚站的不止我一个人啊”。
刘道溶抓住女儿的心理特点,一步步地开始引导。“你觉得别人也被罚站,就有点安慰,假如是你一个人(罚站),那会不会更不舒服。有没有想到老师的感受。”刘道溶说,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般会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好,但孩子并没意识到不好,因为他没有换位思考。“我觉得不仅要让孩子知道犯错会给她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还要她知道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后果。”
刘道溶认为,对于孩子犯错误,大人往往从消极的方面而不是积极的方面去考虑,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不利。“打”会让孩子产生免疫,认为打就是最大的惩罚,然后继续犯错。惩罚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正面行为没有改善和帮助。刘道溶说,孩子年龄小,对社会判断能力弱,一味地惩罚而不是引导,会导致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所以引导比惩罚更重要。“比如说孩子乱扔东西,你告诉他往哪里扔,比告诉他不要乱扔要好很多。”
而诗仪的父亲刘根平则认为,人有其先天懒惰、自私、不受约束的一面,在此情况下,必要的约束、惩罚是可以的,但他同时强调,惩罚不等于体罚。他认为,在教育中,要多给孩子鼓励,给他们空间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家长进行引导。“孩子做错时,要跟他们讲道理,特别是要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当然讲道理的前提是父母讲的内容、方式要正确。”
帮助孩子尽量避免犯错误
刘道溶觉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事后才做,在事情没发生前家长就应该做预测,让孩子尽量避免犯错误。“比方,我女儿要进入初中了,那我就要考虑进入青春期,她会不会早恋。”刘道溶说,女儿进入初一一个月、跟同学玩熟了后,她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初一的女生刚进学校,通过一起做活动认识了一个初三男生,该男生长得帅、口才好,女孩从此喜欢上了男孩,天天想着男孩,没心思学习。
“女儿听后告诉我说,进初中后,作业很多,社团活动也很忙,根本没时间谈恋爱,我就了解了她当时的想法。其实她刚进入学校还没谈恋爱的意识,我抛给她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她提前思考,因为到了初二、初三,她也有可能喜欢上某个男生。
那时她会想起当时我跟她说的这些话。”刘道溶说如果家长没有提前预测,等孩子交男女朋友了,家长往往就只能选择骂孩子。所以家长应该预测孩子的一些行为,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是在事后手足无措,采用一些简单而粗暴的方法来应对。
事实上刘诗仪也有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但刘道溶不会刻意要求女儿一定要考多少分,更不会批评女儿,而是帮助她分析问题,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她甚至鼓励女儿跟老师提出要求不按老师的课程学。刘诗仪喜欢学习理科,初三时语文、历史成绩不好,考试只能考到六七十分。对此,刘道溶也坦然接受,在女儿的试卷上签字。
刘道溶认为“狼爸虎妈”严厉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一直在父母的控制之下,孩子很难超越父母。她觉得宽松的环境更能激励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她一般不会直接拒绝,而是让孩子去思考和选择。
她说,诗仪小时候胆子很小,不敢直接跟她提要求。要吃冰激凌就把眼光放到冰箱上,然后问妈妈现在该干什么。“我故意说,让妈妈猜一猜,我们是不是过一会儿一起吃冰激凌?她点点头。然后我把冰激凌拿出来,又问她是现在吃还是吃完饭再吃。她说吃完饭以后吃吧。我问她为什么,她说现在吃肚子会凉,就不能吃饭了,所有的问题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做选择。”
刘道溶说,如果她直接拒绝孩子不能吃冰激凌,那么孩子可能以后不会问妈妈,而是自己拉开冰箱拿。“她会对我不信任,不敢对我提出要求。因为她知道我会拒绝她。”刘道溶担心那些抗拒父母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抗拒其他人,没有安全感。
刘道溶告诉记者,她更愿意做一个弱势的甚至是笨拙的妈妈,让孩子的心性充分发展,而绝不是靠自己的威严来压制孩子。相反,刘道溶刻意和女儿营造“安全型依恋”的亲子关系。她说,在孩子小时候,她几乎是24小时与她相伴相随,这种极其紧密的母女关系给女儿的心理带来极大安全感,“培养‘安全依恋型’的孩子,母亲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关注孩子,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二是对孩子发出的讯息即刻作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