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 > 家庭教育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8)

出处:妈妈育儿网日期:2010-06-26 14:08:57编辑:admin

建议四:要求孩子礼貌待客。

每个家庭都会有客人来。父母要试着让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礼貌待客。

礼貌待客的礼节有:

1.迎客

迎接客人进屋的时候,主动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主动送上客人想喝的饮料;递接物品要用双手。

2.交谈

教育孩子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不要拘谨,让客人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3. 送客

教育孩子,在客人要走时应礼貌挽留,说“您再坐一会儿”、“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离后说“再见”、“有空常来”。

4. 做客

做客的时候要让孩子保持整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不能粗声粗气,要谈吐文雅;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饭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没有讲礼貌的时候,千万不要强迫孩子。现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礼貌的时候总会强迫孩子讲礼貌,比如有客人来家里,孩子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不与人打招呼,家长非得把孩子拉出来跟客人问好,结果,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事实上,父母这种强迫的行为本身就是不礼貌的。孩子不愿意与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从小就很害羞;孩子认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与自己没关系;或者他正在做作业,一时忘记了打招呼……这时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导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实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应该在事后告诉孩子:“与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礼貌,你去别人家里时也希望受到别人的热情欢迎呀!”这样,让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他的礼貌举止才会发自内心。

建议五:尊重你的孩子。

文明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有自尊的孩子会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说话时往往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你对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说,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

德国有个家庭,母亲包莉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总是对孩子说:“请你帮我……好吗?”,“请你……好吗?”从来不会说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亲总会说声“谢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总会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块看电视时,如果父亲想换一个电视节目,总是先对孩子说:“杰克,我们换个频道看看好吗?”过圣诞节时,父亲给孩子买了一个高尔夫球台作为礼物。有一次, 父亲想与一个朋友一起玩一下,父亲就问孩子:“杰克,能不能把高尔夫球台借给我玩一下?”这位父亲认为,既然已经是送给孩子的礼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谁要使用这个物品,必须和孩子商量。父母的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们都养成了彬彬有礼的习惯。

由此可见,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同时,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建议六: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有些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并不是说孩子是自私的,而是幼小的孩子还不知道怎样去关注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在饭馆里请一位朋友吃饭。他把自己的几个十来岁的孩子都带了去。刚吃完饭,就有孩子对丰子恺先生提出要先回家。丰子恺先生马上悄悄地制止了孩子。事后在家里,丰子恺先生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你们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的不敬。”孩子们听了丰子恺先生的话,都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在以后的请客吃饭中,孩子们个个争当好客的主人。

可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教育孩子上学时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遇到熟人要热情打招呼,请人帮助时要用礼貌用语,等等

同时,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亲朋好友的性格、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父母要教育孩子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孩子们有时会做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喜欢叫别人外号,见到残疾人会上前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孩子这样做,有时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只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他们并没有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会伤害别人的心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先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父母要让孩子设身处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时的感觉,要让孩子知道,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第3种习惯 爱心

对好人仁慈比对富人仁慈更有益。——西塞罗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

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则先从别人开始。——狄更斯

仁慈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而绝不能取代正义。——亨·乔治

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

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呢?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对别人的情感有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图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幸福;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任性一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前面说过的彬彬,不舍得与母亲分享他的东西,没有同情心,就是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建议一:给孩子做关心别人的榜样。

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做。

有一对知识分子父母,他们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总是以身作则,并以此去引导孩子。 他们孝顺长辈,在家里,总是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逢年过节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父母总是让孩子知道,还常常请孩子发表意见该送长辈什么礼物。逢到单位组织旅游或搞活动,如果能带家属的,他们总是带上孩子和长辈,既让孩子与长辈都能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中体会到父母对长辈的关心。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 带有金木水火土的字 留下深刻的印象

  • 缺金的女宝宝名字大全 能够促进其发展的小名

  • 女孩缺土取什么名字好 优雅动听的名字

  • 女孩名字属水寓意又好的字 选择名字时需要仔细考量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