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应该以声音为主,大声说话,但是那位妈妈没有注意到老人听觉的衰退以及声音比表情更重要,造成了不良沟通。基本上,听觉和视觉是互为补充的,声音上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反之亦然。但是父母要注意,听觉和视觉之一缺失了,另外一种就会被放大。
像上面的第二种情况,婆婆听不清楚儿媳说什么,只看见儿媳满脸不高兴,就把身体语言放大了,导致婆媳之间的一次矛盾。因此,父母在声音和身体语言相结合来表达时,必须分清主次以及老人身体状况的变化。
老人身体变差还会带来另一种情况,就是变得不大耐烦。这要求父母说话时要充满耐心,尤其在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时,更加需要父母详细解释。老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毕竟比年轻人差,一些新观念、新方法在年轻人看来也许很简单,但是老人要理解起来就可能要费一番工夫。因此,倘若年轻父母说两遍就不耐烦了,老人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会认为年轻父母瞧不起自己、自己耽误他们的时间,心理随之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要知道,老人过来帮助带孩子,是儿女尽孝道的大好机会。虽然同为一家人,但毕竟是客,而且是异乡客。一旦老人误以为父母不尊重自己、看不起自己,就会认为自己对于儿女而言是一种累赘,接而产生强烈的不被认同感,这对老人而言是难以愈合的创伤。因此,年轻父母必须善于观察、充满耐心,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使任何一次沟通都完整而有效。
老人接人待物的方式和年轻人有差异,因此,老人偶尔会对年轻父母提一些古怪的要求,有时显得很保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时,父母应该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以便给老人留下良好的感觉。对于老人保守的观念,年轻父母不必太激进,随着孩子的成长,老人会看到新观念、新方法的作用,在认同儿女养育方法的同时,也会认同父母作为养育孩子主体的地位。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养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它的成败和父母的话语权是密切相关的。
这里说的“话语权”是指孩子的事情谁说了算。要改变老人的固执、保守,是需要父母较长时间努力的。一旦父母的主体地位确立,围绕孩子的家庭矛盾就会慢慢减少,从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而这源于家庭矛盾的减少。尽管父母和老人的成长环境相差很大,难免会出现矛盾,但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在这个共同目标的驱使下,绝大多数矛盾是可以轻松解决的。
而目前两代人之间之所以矛盾不断,基本上是因为父母没有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作为儿女,父母应该采取主动的态度,在尊重老人、认同老人、考虑老人身体变化的基础上,积极化解各种家庭矛盾,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
9.“连衣服都洗不好,怎么带孩子!”——分工合作,取长补短
在隔代教育家庭的矛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缺乏经验造成的。比如,年轻妈妈不会洗孩子的衣服,老人就会说:“连衣服都洗不好,怎么带孩子!”又比如,老人不会使用电磁炉,结果把孩子的营养餐煮过了,做出来的东西不仅口感差,还失去了营养,这时,年轻父母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不满。
种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堆砌起来,就会不定时地爆发家庭矛盾。由于父母和老人在知识水平、生活习惯、养育观念等多方面的差异,家庭矛盾难以避免,但却是可以大大减少的。除了通过上文所讲的沟通技巧,父母还可以通过分工的方法,让家庭氛围尽量和谐。
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父母和老人各有各的长处,通过合理分工,能最大化地发挥个人能力,照顾好孩子,维护好家庭关系。那么,父母和老人该如何分工呢?
我们先来看看两代人的特点。时间上,父母一般工作繁忙,加班的事情常有,加上交通不够完善,回到家里一般都较晚了。而老人基本上不用上班,时间充裕,活动范围也不大,因而可以腾出大量时间。知识水平上,父母所接受的教育要比老人高得多,因此智力水平较高。
而老人幼时受的教育少得可怜,生活改善后又忙于东奔西跑,维持生计,因而智力水平较低。生活习惯上,父母比较跟得上潮流,崭新的生活体验十分迎合年轻父母的口味。而老人比较保守,生活很有规律,安排得有条不紊。养育观念上,父母懂得以科学知识和新兴教育理念养育孩子,而老人基本上还是老一套,有些经验已经过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基于以上差别,在父母肩负教育孩子主要责任的基础上,我们建议父母做养育孩子的主体,而老人做儿女的参谋。这种角色定位对孩子和家庭关系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可以大大减少甚至杜绝老人溺爱孩子的情况。由老人直接教育孩子的后果,是很多老人太爱孩子,经不起孩子的软磨硬泡,一味姑息纵容孩子,导致孩子无法形成优秀的品格。把教育孩子的重任还给父母,老人在一旁出谋划策,等于缩小甚至消除了两代人在教育孩子上的分歧。孩子哭闹、任性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会逐渐形成优秀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