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奶业信用受重创。但是,从这几年的表现看,一些国产奶企不仅没用真诚与信用,与消费者达成谅解,反而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一再冒出质量问题,甚至出现拙劣的危机公关,让信誉一降再降。可以说,洋奶粉占领市场步步紧逼的过程,正是国产奶业在信用上节节败退的过程。
当信用成为稀缺品,必然“物以稀为贵”。如果国产奶业依然无法建立起值得信赖的信用体系,继续在无视安全信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那么,国产奶业的信用底线有多低,消费者为“洋奶粉”付出的信用溢价必然就会有多高。 □李妍(媒体人)
贵的不仅是奶粉,还有“监管”
中国的母亲们与“洋奶粉”的关系,现在是一种典型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个中原因显然不是“高价格意味着高质量”的消费心理,而是一种“高价格意味着高安全”的中国消费者心理。
业内人士一再解释说国产奶粉的质量,不会比洋产品低。消费者也相信,如果真的按国家标准,国产奶粉的质量也许确实不低。问题是,国家标准得到严格执行了吗?
不难发现,很多消费者在选择同一洋品牌的奶粉,也是宁要进口版,而不要内地版。按理说,同样品牌的产品,在产品质量上一般不会有太大区别。但为什么是越“洋”越受欢迎?说穿了,很多消费者不仅是在购买“洋奶粉”,还是在选择“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