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龄前 > 护理保健 >

心理学实验让6岁孩子被吓离世:比起吓唬,这2招更能让孩子听话

出处:@雪花里的搞笑屋日期:2024-06-21 15:38:50编辑:网络收集

上周,妹妹带着两个孩子到我家小住两天。我发现她在教育孩子时,

比如,外甥女不小心把杯子碰到了地上,但是,却拒绝认错。妹妹很生气,说:

结果,外甥女不为所动。

于是,妹妹又继续说:

话落,外甥女依然气鼓鼓地不搭腔,但眼泪已经开始啪啪往下掉了。

我才发现,原来外甥女的脾气这么倔。

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因为恐吓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较大的伤害,有一个有名但特别残忍的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

1920年,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找到一个9个月大的宝宝,让他触摸毛茸茸的小动物和毛绒玩具,等到宝宝11个月大时,便送给他一只小白鼠。宝宝很是喜欢,经常抚摸小白鼠。

残忍的是,

后来,宝宝只要一见到小白鼠,就会立刻尖叫,并且对所有毛茸茸的东西都产生恐惧,并

这个实验因为特别残忍,被人们排斥,也告诫我们:

我们也知道吓唬孩子不好,可日常生活中,还是处处能看到吓唬孩子、威胁孩子的情景,比如最近就有一则新闻,因为孩子不好好上网课,妈妈为了吓唬孩子,把她拖进大海。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

比如,在我外甥女身上,两次“吓唬”,其中有一次是有效的。在“无法去二姑家玩”的威胁下,她最终服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承认了错误。

可是,为什么第一个威胁——让爸爸把她接回家没有用呢?因为她知道,爸爸在忙,不可能过来接她回家。

或许,这也是其他一些孩子对恐吓不在意的原因。

恐吓对孩子身心伤害大,长期使用可能会失效,而且

当孩子又出现叛逆行为时,当孩子又一再犯错时,我们要怎样改变自己恐吓孩子的习惯,用更好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呢?

这里有两个方法提供给大家。

反其道而行,意思是说,

具体来说,就是当孩子做出了某种行为,让我们感觉非常生气时,我们可能会采取惯用的手法,也就是孩子预料到的措施,比如吓唬孩子,威胁孩子,或者变得特别的愤怒。

但是反其道而行,就是在这个时候及时打住,问一下自己:

然后,你就能想到其他应对策略,比如可以不生气,反而冲孩子笑笑,告诉孩子,这样做也没关系。

一旦这样做了,就会打乱孩子心里原本的猜测。孩子会发现,原来爸爸妈妈并不是每次都喜欢威胁自己的。

这个方法很容易做,但是难点在于,想要在所有事情上都不和孩子计较,不去威胁孩子,是很难实现的。这时,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三分之一界限。

这样一来,恐吓孩子的次数会逐渐减少,家长和孩子都能够感觉轻松一些。

我们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吓唬孩子?是在孩子犯了错误,屡教不改的时候。此时我们的心理活动是:

比如,孩子出于好奇,拿了别人的玩具,我们可能就会进行脑补,将事情严重化,好像孩子明天就会成为窃国大盗。

于是,我们开始进行说教,让孩子将玩具还给别人,并且向别人道歉。如果孩子不听,就威胁孩子,“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把你抓走”。

这样的是不执行的空口吓唬,你不可能不要他,你也不可能让警察把他给抓走。久而久之,不仅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不听指令,反而还会让孩子更加逆反,说一些类似于“你不要我,你还管我干什么”,“你不想要我,我还不想要你呢”的话。

与威胁相比,定下规矩,少说多做会更好。

比如,规定了10点睡觉,可快到时间了,孩子还在玩手机,既不去洗漱,也不知道收拾一下书包。

此时,比起一直在孩子耳边絮絮叨叨地说:

如果到了时间,孩子依然没有做好睡觉准备,也不推迟睡觉时间,就让孩子直接睡觉。书包没收拾?明早再说。没有洗脸洗脚?那就不洗了。

当孩子知道无法讨价还价时,才有可能把规矩当回事,而我们也才有可能摆脱威胁手段。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如果有好方法,相信没有人愿意去威胁、吓唬孩子。但是请相信,一定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如果威胁孩子已经成了你的一种习惯,那就试着反其道而行,少说多做,让自己的话和行动都有力量,让孩子更听话。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图文推荐
    • 带有金木水火土的字 留下深刻的印象

    • 缺金的女宝宝名字大全 能够促进其发展的小名

    • 女孩缺土取什么名字好 优雅动听的名字

    • 女孩名字属水寓意又好的字 选择名字时需要仔细考量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