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不分家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大多会把精力放在“养”——只要小家伙吃好、穿好、玩好,不生病,很开心,便一切OK。到2岁左右,当孩子自我意识萌芽,不再那么乖巧时,我们才惊觉教育已迫在眉睫!若我们早一天知了,“教”无需滞后于“养”,那么许多困扰都会灰飞烟灭,甚至根本不会产生。
※教育,在早期不该被忽视※
根据调查,很多妈妈往往要到宝宝1岁至18个月才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有甚者,一直要到孩子两三岁之后才意识到教育的紧迫性。
但到那个时候,孩子往往已经形成令我们头痛的习惯,想要去除这些习惯,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我们急于“改造”孩子,引发亲子对抗,我们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渠道因此被堵塞;另一方面,沟通不顺畅甚至无效带给我们严重的挫败感,让我们有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们的无能为力也会无形中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算孩子迫于压力,勉强服从,又会带来新的问题,诸如,孩子表面服从,内里对抗,一旦外力消失,他便行为依旧,甚至因补偿性需求而显得更为严重,或者孩子为了适应环境,形成压抑自己的习惯,导致他凡事唯唯诺诺,不敢自主行动,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哪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期待的。
之所以导致这样的局面,源于我们忽视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之所以忽视早期的教育,源于我们不了解孩子发展的特点。我们误以为孩子小时候一无所知,是一张白纸,所以“无须”那么早便将教育提上日程。而事实上,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有一颗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他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自主学习及自我适应的能力也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甚至还是读心的大师。既然如此,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环境中的一切都会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跳不出养育的圈子※
因为不了解环境中的一切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往往以为,教育是需要刻意而为之的事情,需要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特定的方式、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作为支撑。殊不知,正是这众多的“特定”预设了某个框架,让教育变得机械、低效,失去了活性。
事实上,教、养无须分家,时时、事事、处处皆是教育的契机,把握这些契机,一切尽在自然而然中。
“养”孩子,终归脱不开吃喝拉撒睡。而吃喝拉撒睡,都是教育的契机。换言之,教育,跳不出养育的圈子。只要我们稍微用点心,养育的每个细节都可以涵盖众多的教育元素,让教育变得轻松有趣,如春雨润物,不着痕迹。
举例来说,即便是给孩子喂奶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是教育的好机会。若妈妈喂奶时心情愉悦,耐心细致,甚至很享受这个喂奶的过程,那么,宝宝自然心情愉悦,安全感十足,有强烈的被爱的感觉,他的心灵就得到一个被滋养的机会。一个有强烈的被爱的感觉的孩子,他的内心更强大,更能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这是他走向独立的基础。相反,如果妈妈情绪恶劣,缺乏耐心,宝宝就变得很焦虑、很恐慌,虽然他还不懂得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但是,他会哭闹、不安地晃动四肢等,以婴儿目前这个阶段能够把握的方式表达他的感受。若妈妈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有不被爱的感觉,他的自我价值感就很难建立,他会因此变得紧张、焦虑、自卑、畏缩……
因此,只要我们别把小宝宝当“白纸”,从细节入手,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便已经是在教育了。
※教养有道,成就父母和孩子※
当然,教育还需要涵盖更多的内容,才可以协助孩子成长得更好,并防止各种令人头痛的问题产生,让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少走弯路,走得更轻松,更自在,充满更多欢乐。
这就需要我们以前瞻的眼光看待教育这件事。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是短视的。因为短视,我们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会更多地关注于眼下是否方便,是否轻松随意,而较少关注它可能带来的后果。
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如果从孩子几个月开始,就养成一家子围坐餐桌前进餐的习惯,并且每次给孩子手里塞点方便抓取的食物,给他喂饭的同时也鼓励他自己进食,那么孩子就会养成很好的进食习惯。就不会出现将来需要追着喂、对抗吃饭、上了幼儿园因为不能自主进食面临各种困扰,或者出现胃口不好甚至因为长年被填塞导致脾胃不和等问题。不仅如此,当我们放手让孩子自己进食时,孩子也因此获得全面的发展。饭菜的色香味,是孩子认知的好素材。无论是否使用工具,以及能否成功地将食物塞进嘴里,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自主探索,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进食策略,体会自我价值感,从中获得发展的好机会。给孩子机会,而不是变相地剥夺他成长的机会,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支持。
除了尽可能给孩子更多成长的机会,我们还需要一双慧眼,看到平凡小事中隐含的教育契机。就拿性教育来说吧,这是这些年大家谈论比较多也很重视的一个话题。实际上,性教育并非我们想象的,一定要正儿八经地进行。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处都有性教育的机会。如,处理孩子大小便的时候,给孩子洗澡、更换衣服的时候,性教育可以不着痕迹地进行。若我们尊重孩子的身体,让他意识到,他的每个部位都很珍贵;即便大小便弄脏了衣物,那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无须大惊小怪;因为他的身体很珍贵,所以我们需要用衣物遮盖,不能随意示人,也不可以被人随意抚摸……正是这些小事,带给我们教育的契机,抓住了,我们就无须再找机会刻意去做什么性教育的工作,也不必等到孩子已经面临某些问题才着急忙慌想起性教育的事情。
总之,教育不能滞后于养育,“教”与“养”可以齐头并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我们才可以多一份淡定,少一分烦恼,让育儿这件事变得更加轻松与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