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在干预训练孩子时,为了让孩子行为出现,运用强化物来增加孩子行为?
用惩罚物来训练孩子错误的刻板行为?
然而惩罚物真的存在吗?
它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真的有效吗?
看看MUST行为引导技术是怎么帮助孩子有效减少问题行为的吧......
●先来认识下什么是惩罚物:
惩罚物是指行为出现之后,伴随着行为出现的那个刺激物,这个刺激物的出现导致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
因为这个行为被惩罚了,所以那个刺激物就叫做惩罚物,这个概念跟强化物的概念相当。
●在强化的过程中:
行为出现—刺激物出现—行为增加
●在惩罚的过程中:
行为出现—刺激物出现—行为减少因此,让行为增加的刺激物叫强化物,让行为(错误的刻板行为)减少的刺激物叫惩罚物。
●惩罚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非条件惩罚物,一种是条件惩罚物。
所谓非条件惩罚物是指不需要训练天生就有惩罚效果的刺激物。
例如:极端的炎热、极端的寒冷、极端水平的视觉刺激(刺眼的电焊)、极端的听觉刺激(震耳欲聋的声音刺激)等,这些不需要任何条件,对人类具有生存价值的的惩罚物就是非条件惩罚物。
如正常孩子做错事,我们打了孩子两下(惩罚物),正常孩子感到疼之后,错误的行为就会减少,而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很多孤独症孩子感知觉异常,其中主要表现是感知觉非常迟钝,正常孩子感觉到疼痛,他们可能并没有什么感觉,这就导致了很多孤独症孩子的自伤行为(刻板行为)并不能因为这种非条件惩罚物的出现而减少。
所谓条件惩罚物是指通过与非条件惩罚物或其他条件惩罚物配合在一起使用而变成了条件惩罚物的刺激物。
“责骂”曾经无数次与非条件惩罚物结合在一起使用,变成了大家公认的条件惩罚物。如:孩子用手摸电源插孔,父母会责骂;孩子准备去玩开水,父母会责骂。
对于正常孩子来说,责骂与关系生存的非条件惩罚物结合使用,久而久之责骂本身就成为了惩罚物。
然而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他们天生的思维和联系能力不强,对建立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正常孩子能够建立“责骂”是条件惩罚物的联系,孤独症孩子却未必能建立起来。
例如:珠珠是孤独症孩子,平常不论妈妈表扬、责骂,珠珠依然我行我素。有一次妈妈带她出去玩,经过一条小河时珠珠迅速把鞋子丢到了小河里。妈妈十分生气,就狠狠的训斥了珠珠,珠珠还是一脸若无其事的样子。结果下一次,路过另一条小河时候,珠珠又干了同样的事,令妈妈甚是无语。
珠珠的这个行为没有减少,因此训斥并不一定有惩罚的功能,有时反而成了孤独症孩子的强化物。
常见的条件惩罚物还有威胁、父母的警告等,然而细心的家长可能发现,我们上面常说的惩罚物,是针对正常孩子的惩罚物,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这些未必就是惩罚物了。
综上所述,无论非条件惩罚物还是条件惩罚物,未必能给孤独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带来帮助。那么究竟有没有方法能帮助自闭症孩子减少问题行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