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自身缺乏勇气、胆识和担当,遇事唯唯诺诺、习惯逃避,给孩子做了坏的榜样示范。
2、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认知偏于消极悲观,对社会和人性的描述过于阴暗、负面,如“陌生人都是骗子”“别人跟你交往都是为了算计你”,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3、父母为爱预设条件,经常威胁和恐吓孩子。“再不听话,爸妈就不爱你了”“考这么点分,又什么脸回家”,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4、父母习惯羞辱和打骂孩子。摧毁孩子的自尊、自爱和自信,导致孩子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总是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5、父母无视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真实需求不能给予积极及时地回应。如“哭不抱,不哭才抱”等,摧毁孩子的存在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6、父母苛责孩子完美,对孩子的失败、错误缺乏包容,让孩子失去尝试、探索、冒险的勇气和信心,导致孩子做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害怕失败,习惯自我否定。
7、父母习惯包办替代,对孩子缺乏信任,替孩子选择和做主,压制了孩子的生命力和自主性,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8、父母在孩子生命早期采用各种方法训练孩子,逼孩子们勇敢、坚强、独立,导致孩子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反而会抓得更紧,变得更胆怯、懦弱。
9、父母习惯用“胆小”、“懦弱”等次去评价和定义孩子,对孩子形成负面心理暗示,导致孩子会把父母的评价固化成自我认知,认为自己就是胆小、懦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