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如何陪伴孩子”都是家庭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近日,一篇名为《孩子,爸爸没时间》的文章让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热议,“粥悦悦”、“孔二老师”等自媒体人也纷纷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相关文章阅读量在短时间内突破10万,引起网友共鸣,许多家长在留言区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据了解,这篇文章由掌通家园平台上的一位幼儿园园长撰写和发布的。“孩子因为长期见不到爸爸而忘记他的模样”、“孩子希望爸爸再次受伤,只为了他能在家多陪陪自己”,“孩子身患急性白血病却等不来爸爸见上最后一面”……文章中这些让人心碎的遭遇,都是这位园长或者其他园长的亲身经历。
虽然看起来是个例,却也代表了当下孩子们在成长中、家庭教育中遇到的最为普遍的问题。这其中,留守儿童可以说首当其冲。第三方数据显示,80%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存在心理疾病,留守儿童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70%,并呈上升趋势。
因为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乏父母陪伴,这种现象不仅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更有可能对智力产生影响。经过一些科学测试,中国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跟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的智力水平已经相差了一大截,跟城市的名牌中小学的孩子相比更是差了无数。孩子的反应速度不是天生的,更多的是跟着大人的学习与成长……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斯高,曾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中国农村,他们通过大量的科学跟踪测量发现:超过一半在农村出生的宝宝,在三岁前认知发育缓慢,智力低于标准值,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留守儿童。
专家解读:缺失陪伴易造成社交障碍等心理隐疾
长期专注于儿童教育研究的蔡伟忠博士指出,缺失陪伴将会给孩子们带来影响其一生的伤害,甚至会威胁到孩子的生命。
儿童在心理尚未成熟的时候,对与其亲近的父母,在心理上有种依恋感,渴望从大人那里获得安全感。若儿童在幼年时期缺乏陪伴,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就极有可能受到创伤,从而导致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
为了弥补内心缺失的安全感,孩子一般会有两种处理模式,一种是对外界充满防备感,不相信任何人。另一种是给自己心理暗示“我缺乏安全感,我缺爱”,并不断向外“证明”缺乏安全感,这种证明包括“获取”创伤。这样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自闭、情感脆弱等社交障碍。
儿童专家高寿岩也指出,为了避免孩子受到这样的伤害,或者如果孩子已受创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全家给予孩子最大程度的关爱和陪伴,孩子的成长不是家庭中某个成人单方面的责任。
误区:陪着不等于陪伴
近日,一对北京到青岛旅游的8岁双胞胎姐妹在青岛某海滩失踪,被发现时已双双溺亡。母亲让孩子们在沙滩上挖沙子,而自己玩起了手机,就是发条朋友圈的时间,孩子就不见了。当然事故不仅是因为家长看护不周的问题,但假若家长能全心的“伴”在孩子左右,发生这种悲剧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这样的惨剧不是孤立的个案,令人震惊的是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发生惨剧时父母不就在左右吗?
究其原因,这是很多父母和家庭对陪伴孩子的认识误区——陪着并不等于陪伴。陪伴是父母高质量的对孩子倾注关注与爱;而陪着,只是人到心未到,故而对孩子也起不到任何的保护作用。这样的父母何为“父母”?
电影《海洋天堂》中,李连杰饰演的父亲王心诚在知道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闭症时就一直陪伴在他左右,即使王心诚在被确诊患肝癌晚期,想的也是如何安置好孩子的生活。父亲希望告诉孩子,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需要害怕不需要孤单,因为有父亲的陪伴——像一只海洋中的海龟,陪他在左右。
有再好的物质,但是没有爱的陪伴,孩子的内心就是一座孤城。
孩子的成长需要高质量的陪伴,这种陪伴是父母,是家人能够与孩子充分的沟通,是给予孩子的呵护、倾听,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爱。
不要说没时间,陪伴的方式其实有很多种
现实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陪伴孩子,即使是这样,也应当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比如,在外出差、在外工作的父母,可以通过类似掌通家园这样的家园共育平台实时收看孩子的近况,老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传递给父母。
对此,家园共育领军平台—掌通家园联手高寿岩、胡萍、蔡伟忠等国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呼吁宝宝成长是全家的共同责任,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给予宝宝更多的关爱和高质量的陪伴。
据了解,掌通家园将于9月1日至20日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发起“920全民爱娃日”。通过邀请其他家庭成员进入亲友团、转发集赞抢红包等多种线上玩法,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家校共育,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陪伴。
孩子的成长一辈子只有一次,但愿他的童年都有您陪伴一旁的身影和您关爱他的美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