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
“让孩子来做更麻烦,还是我来吧!”
“孩子觉得不舒服才这样,我们不能太逼迫他。”
“教他这些也不懂,还是以后再说吧。”
你是否经常将这些话挂在嘴边?
这时候你应该反省一下:当孩子确诊自闭症后,你是否因为以下的几个原因,选择了对孩子放松管教?
01
“孩子连话都不会说,能懂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孩子会开始说话后,他的智力才会逐渐发展,才能听得懂别人的话,发展出正常的沟通能力。
但事实却是,口头语言能力强的孩子,并不一定比口语能力弱的孩子,更能管理好自己的行为。
假设孩子可以通过标志、交流板、PECS卡或其他方式进行交流,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孩子,也可能非常有能力理解并表现出我们的预期行为。
所以,如果你经常因为这个借口,对孩子的干预偷懒了,那就需要及时修改自己的沟通方式,以满足语言能力较弱的孩子的需求。例如,你可以精简自己的对话,将原来的“小宝,你不可以在安静的图书馆大叫”改为“安静”。
另外,我们也可以选择其他孩子喜欢的交流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02
“孩子所有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确实,我们经常会说到“一切行为背后都有其一定的功能”,但这个原因并不能成为我们对孩子放松教育的借口。
据研究,80%的自闭症孩子存在感官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孩子对感官输入反应强烈,哭闹、发脾气、挥手……等行为都可能是在表达自己的不适。
有攻击行为、情绪问题严重……而这也造成很多不了解自闭症的人对自闭症孩子存在这样的误解。其实,并不是自闭症孩子都会有问题行为,而是因为他们会通过这些行为表达自己的需求。
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应该理解自闭症孩子的这些行为,但却不能因为理解,而疏于管教,认为孩子出现任何的行为问题都应该被包容和谅解。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生气后打人,愤怒的时候摔东西,不想吃饭的时候把食物倒在地板上等等,这些行为都是不对的,应该使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03
“孩子不了解原因,教也没什么用”
很多家长会认为“自闭症孩子认知能力太差,就算去管教孩子,他也不懂为什么,之后依然会出现同样的错误”。
对于一部分自闭症孩子来说,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管教孩子时,要设计符合孩子能力和情境的方法。
例如,自闭症孩子可能很难理解及遵守“禁止”,这时我们要求一个喜欢独处的孩子禁止走出家门,他是不理解的。但是我们要求他禁止打开电视,他则会很快的理解。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我们应该给孩子建立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培养孩子的灵活性、耐心和想象力,才能帮助孩子更深入的了解所处的世界,更加安全、自信的成长。
04
“孩子得病很可怜,别再逼她了”
自从孩子确诊自闭症后,有些家长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终生残疾,根本无法治愈,因此对孩子产生了负罪感,认为是父母的过错导致孩子的不幸,因此会过分补偿孩子,迁就孩子。
这样使孩子养成了很多坏的毛病和坏的生活习惯,伴随而来的是情绪和行为的问题。
确实,自闭症目前尚无法治愈,对孩子不可避免的一些症状进行管教是不公平的,例如自闭症孩子经常会出现一些“自我刺激”等行为这些行为都是自闭症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几乎不可能简单地消除这些行为,所以我们强迫孩子改掉并不合理。
但是,教育自闭症孩子的不当行为却不是不能被接受的,甚至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家长对孩子“宽容”,而允许孩子的不当行为继续下去,更有可能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造成不可把控的后果。
其实,自闭症孩子就像是一只蚕宝宝,父母的宽容放纵就是捏在手里的一把剪刀,只有放下手里的剪刀,放下对自闭症孩子的溺爱,让自闭症孩子的能力得到锻炼、自我服务能力得到发展,孩子才有可能用自己的力量“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