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孩子融入社会生活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孩子第一次啼哭,第一次发出音节,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激动,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决定了孩子的社交和思维发展。
但总有孩子说话晚,有的宝宝到了一岁多的时候还不会说话,父母和老人就会特别着急,是不是孩子的语言发育有什么问题呢?其实大多数宝宝说话吧,跟智力都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跟家人的习惯有关系,说话晚的孩子,父母通常在这两件事上做的有点多余了。
一位妈妈陪着孩子去看医生,她家的孩子都一岁半了,还不开口说话,妈妈怀疑是发育出现了问题,医生先安抚了妈妈的情绪,询问了孩子吃饭睡觉大便的问题,又查看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妈妈说,孩子平时就说几个词,爸爸,妈妈,抱抱,要或者不要,除了这些什么都不说了。
大夫又问孩子平时吃东西怎么样呢,比如吃一些比较硬的食物,咬得动吗?妈妈想了想说吃东西还行,饼干,苹果都自己啃,嚼得挺好的,大夫又问平时和比他大的朋友玩儿吗?妈妈说基本上不玩,他不会说话,人家大点的孩子也不愿意跟他玩。
大夫最后询问,那孩子平时是谁带呢,妈妈回答基本上都是奶奶带,爸爸和妈妈都要上班,没办法带他,大夫说那平时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会说话要还是老人就主动给他拿呢?妈妈想了想说基本上不用他说话,老人就把他需要的东西都放在跟前了,有的时候他手指一下,奶奶立马就能知道他要什么。
大夫点点头说你的孩子没什么问题,回家跟老人说,不要做他的高级翻译,他想干什么一定要让他说出来,不要总是在他说之前就把事情做到了。
听了大夫的建议,父母这才发现原来家长太过善解人意,孩子就不愿意说话,大夫提到,孩子觉得不需要说话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时间长了他就不愿意去说话,这会导致孩子的语言发展受到影响,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家里就要学会明知故问。
明明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但就是不去做,要让他自己说出来,鼓励他多说话,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就会更好。我们平时也要多跟孩子交流让他多跟大一点的孩子去玩儿,这样他的词汇量就会越来越多,表达能力也会越来越好。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在平时不愿意跟现实中的事物进行交流,他过分地依赖电视,手机或者是早教机,孩子过度地沉溺于此,就会变得不爱说话,时间长了就会影响他的社交能力。
很多老人或者妈妈在干活的时候,孩子总是哭闹,于是他们就把一部手机丢给孩子,想让孩子安静一会,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孩子对手机上瘾了,手机里什么都有,他想看的动画片和游戏太多了,不仅画面丰富,还有好听的音乐和节奏,在这样的世界里,孩子不需要交流,但手机是冰冷的,只能给孩子提供短暂的大脑兴奋,占用他说话的时间,无形中让孩子处于一种无声的环境中。
所以孩子说话晚,大多并不是智力发育的问题,而是父母在这两件事上做的有点多余了,其实孩子满三个月后,便进入了新的语言发展阶段,咿呀学语期,第一个阶段的孩子会说出一些像是语言的东西,只是一些音节,比如baba,mama等,宝宝的听力在四个月左右就能分辨出大人是愤怒还是友好,从九月开始,他能够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我们可以吩咐他去做一些相应的事情。
到了一周岁左右,孩子就能理解出几十个词语,它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和句子,还能够模仿大人的样子和别人谈话,到了宝宝一周半左右,它就像一台电脑,不停地从外界吸收新的信息,并储存起来,此时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频繁地对话,他的旧词汇会不断地熟悉,新词汇会不断地储存。
很多孩子到了两岁以后,词汇和语言方面进步显著,他能够和大人顺畅交流,也能倾听别人说话并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每个宝宝的语言发育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宝宝到了两岁多还是不会说话,父母就要引起注意,虽然古话说贵人语迟,但还是建议父母带着孩子去检查一下,如果排除了外界的因素,宝宝很有可能是语言发育存在障碍,需要对症下药。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并不是吃饱喝足就够了,孩子也不要与少言寡语的老人生活在一起,应该跟年轻富有活力的父母在一起交流,父母的唠叨,不但会给他安全感,还会让他的表达能力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