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我发现她的夸奖是渐进的,在逐步要求你,让你蹦一下能够够到。渐渐地让你离她的目标越来越近。如果你做不好,她还会让你换个做法。
仲文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自觉不自觉地用着妈妈的方法,有的放失、适度地夸孩子们成了她最好用的激励办法。
班里有一个孩子叫刘通,刚进班里时很淘气,学习不用心。分进仲文的班后,在第一次考试前,仲文对这个孩子说:“你只要用心,成绩靠近我对你的要求就行。”孩子点头。结果考试成绩出来,进步一大截子,仲文马上面对全班同学表扬他。
以后又找机会一次次鼓励这孩子。过一段时间,孩子妈妈给仲文打电话说:“董老师,您用了什么办法?这孩子变了,不玩了,学疯了,每天就在看书。”后来,刘通考上了清华大学。还有一个学生刚进仲文的班时,学习成绩在班里排最后。
文开始注意他,讲课时只要他有反映马上就叫他回答问题,答对了就表扬他,这样逐步追赶,一年后,这个孩子能考80多分。几年后这孩子如愿考上了大学。还有一个学生理科成绩差,家长托人调到仲文的班。仲文注意到,这个学生理科成绩虽然不好,但语文老师却在夸他。
就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这个学生总躲着仲文。后来,正赶上学校让仲文在全校组织一个安全主题班会,仲文提议让这个学生主持班会并做朗诵。结果是这孩子的朗诵抑扬顿挫,声音好极了。
下来后,仲文骑单车下班路上看到了这个学生,就下车和这个孩子一路走一路聊,说:“哎呀,太好了!没想到你朗诵得这么好,你语文学得比我当年好。我当初语文考90都很难。”这孩子听到老师这么夸他,感动地说:“董老师,您放心,今后即使我语文考最后,数学也要考第一。”后来,这个学生参加中考,数学总分120分,他考了199分。”
多少年过去了,就这样夸着夸着,妈妈的做法在家里形成的“潜规则”,让仲文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被沿用和完善着,形成了被别人认为的“秘密武器”,并且帮助她在探索中学生潜质和能力教育中顺风顺水,获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
许多家长说,孩子到了董老师的班,课业负担很轻,学习成绩很好,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强,学习习惯很好,根本不要家长再去多操心了。大概这也就是学生家长争相把孩子送到董老师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