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美国有批学者想要测试他们开发的一项学龄前儿童培训项目,于是在密歇根伊斯兰提找了123位低收入家庭、高风险学龄前儿童,开启了他们的实验。
实验过程中,这些孩子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是接受该项目培训的实验组,另一组是没有接受相关培训的对照组。
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后,研究者对这些孩子进行了为期4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
实验组的孩子无论是在早期进行的智商和语言测试,还是在后来进行的标准化成绩测试和读写能力测试中,都较对照组更胜一筹。
他们获得高中文凭,进入大学深造的比例也更高(女生的高中毕业率达到了84%,而对照组女生只有32%)。
此外,对照组的孩子患心理问题的概率比实验组高4倍(36%比8%),留级的概率也是后者的两倍(41%比21%)。
孩子们长大后,实验组的犯罪率更低,工作更稳定,赚的钱更多,也更会理财。
由此可见,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五年,父母所做的一切,将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在其著作《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一书中写道:“虽然,每个孩子的禀赋有所差异,但父母能够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潜能。”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宝宝呢?约翰•梅迪纳给出了四点建议:
●母乳喂养
在美国,与吃奶粉的孩子相比,母乳喂养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8分,而且在断奶10年之后,这一差别依然存在;同时,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更好,尤其表现在阅读和写作方面。
为什么会这样呢?,
约翰•梅迪纳及其团队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一些对大脑发育非常重要的物质。
比如牛磺酸,是一种对神经发育至关重要的氨基酸;再比如Ω-3脂肪酸,对孩子认知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两种物质,只存在母乳中,且婴儿自身不能合成。
关于母乳喂养的时间,美国儿科医学给出了以下建议:
在婴儿出生后的头6个月里都要进行母乳喂养,当孩子进食固体食物之后,母亲还是要坚持母乳喂养,直到孩子1岁时断奶。
●与孩子对话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3000万词汇鸿沟理论”这一著名概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两位教授成立了一个研究团队,并招募了42个不同阶层的家庭。
从孩子7~9个月开始追踪,每个月研究者都在家庭内部拍摄一小时的录像,记录孩子与家长互动的过程,每个家庭至少跟踪2年半的时间。
此项调查研究,共收集了长达1318小时的录像,研究团队经过6年时间的整理。
结果发现: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是一致的,低经济层与高经济层家庭之间的孩子,在词汇使用量上,竟然差距了3000万词汇!
儿童词汇发展的差异,其实就是父母词汇差异的真实体现,3000万词汇的差异,从本质上就决定了不同阶层孩子间的认知差距,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地位!
所以,想要孩子大脑更聪明,未来更有出息,父母必须从小多跟孩子说话,让孩子接触更多不同的词汇。
不过需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千万不要试图用电子产品代替自己与孩子交流,因为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互相的,具有特殊语调的,比如,音调较高,元音拖得比较长,语速较慢……
这种夸张的说话方式,有助于孩子辨识不同的单词,帮助他们对不同的发音进行归类,而且较高的音调也能够方便孩子模拟话语的特征。
这些是平板电脑、故事机等电子产品做不到的。
●开放性活动
不少人觉得死记硬背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科学家的研究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与智力水平更加相关。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曾对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结果发现,过家家是能够体验的限制性最强的活动,且经常玩过家家的孩子更善于控制冲动。
比如,小明要扮演厨师,那么他就必须遵守厨师的规矩,按照其他小朋友对厨师的期许行事。如果孩子们想在游戏中交朋友,他们也要守规矩,并且还可能会讨价还价,直到商量出大家都同意的行为准则,并制定出执行规则的办法。
维果茨基认为,自控能力就是这样一步步培养起来的。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若想孩子变得聪明,未来学习好,有出息,就要从小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开放性的活动。
比如,过家家游戏,搭建积木、角色扮演、创意绘画等开放性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都能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与互动中,逐步培养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的能力。
●表扬努力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者在某一方面有了进步时,很多家长习惯于用“你真聪明,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等类似的话表扬孩子。
却不知,类似这样的鼓励,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智力发展是不利的。
因为将孩子的成功或者进步,归功于某种固定特质(比如聪明)的做法,时间久了会导致孩子形成一种“诉诸固定思维定势”。
而这种思维定式,可能会引发三种不良后果:
第一,将错误视为失败,放弃在某些领域的努力。
第二,害怕挑战和失败,过分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是否聪明,而非真正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
第三,变得不愿意承认错误,选择逃避或掩盖错误,同时也可能因此缺乏勤奋努力的动力。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说“你真聪明,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而应该说“你学习很努力,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因为这样,我们表扬的对象就从相对固定的天赋变成了可控的勤奋努力程度。这类做法属于“成长思维定势”类型的表扬。
约翰•梅迪纳经过30多年的研究发现:与经常接受“固定思维定势”表扬的孩子相比,经常接受“成长思维定势”表扬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很多,他们长大后也更加成功。
因此,想让孩子孩子更聪明,未来更成功有出息,父母就要改掉夸孩子聪明的习惯,多表扬孩子的努力,尤其是在孩子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时候。
因为这样的表扬能够让孩子明白,成功来自于不断的努力和坚持,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这样,他们会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更勇敢地面对失败,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有出息。
【写在最后】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孩子天资聪颖,学习不费劲,工作不辛苦,就可以过上成功快乐幸福的生活。
然而,在追求这个结果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因为缺乏家庭教育、脑科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走上了错误的养育道路,甚至南辕北辙,瞎耽误工夫。
所以,在此,希望各位父母,平时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多学习一些家庭教育、脑科学、心理学等相关的知识,提升下自己,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