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出,核心观点是:
在原生家庭的问题上,难的不是放过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在他的作品《
面对家庭关系的泥潭,心理学家李松蔚给出答案:关于相处,每个人80%的常识可能都是错的。
你有你的期待,而别人有别人的行事逻辑。家庭中发生矛盾时,与其不接受事实,在纠结郁闷中自我消耗,不如换种思路,改变自己才是更行之有效的选择。
不幸的原生家庭是原罪般的宿命吗?
医学博士乔丹·斯莫勒通过研究寻找
我们今天习惯于用荷尔蒙来解释激情,用多巴胺来解释心情,爱与信任、美貌与吸引、恐惧与记忆,这些被认为“高级”的人类行为背后,都有其生物学基础,我们甚至会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的性格。
例如,“糖皮质激素受体”是新生儿大脑中一个最重要的基因,和应对压力的能力相关。如果妈妈在孩子出生的第一个礼拜多亲吻他、抚摸他,这种行为会刺激孩子体内的一种负责解锁糖皮质激素受体的酶,这样,孩子体内的这种物质水平就会比较高,将来他应对压力的能力也会相对比较强。从心智健康的角度来讲,这就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为什么我们渴望平静的生活,却还是忍不住去争夺?
作为一名知名生物学家,罗宾·贝克站在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探索家庭冲突的根源。他在《基因战争》中提出——
“在亲子关系和家庭生活里,内在冲突是一种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且重要的特征,少了冲突,大多数人将无法从此经验中得到更多利益”。
大多数人都曾经历亲子关系的两面:先是为人子女,然后在二三十年后为人父母。
然而为人子女与为人父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使在最和谐的家庭中,日常生活的压力与紧张氛围还是会时常出现。分娩之苦、手足之争、父母偏心、单亲抚养以及青春期叛逆等等,虽然我们的意识里都渴望平静的生活,但我们内心的驱动力却无法平静地处于争夺之中。
这本书要告诉你的是,家庭矛盾不能全怪你,是基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