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星期日,我有早起的习惯。起来后写了一篇反思,写到八点半,孩子睡得没有动静,我就去叫孩子起床。
孩子侧睡着,他的手在头侧。我忽然看见被子里有亮光漏了出来。心里一惊:不好,他在玩手机。但我没有生气,只是走过去,把手机拿了过来。手机发烫,这说明他玩的时间不短了。
之所以给他手机,是因为这个学期疫情,要上网课。我正好有一个手机,内存不够不用了,就给他学网课,方便一点,结果就变成了这样。
我忽然想起来,有一天晚上睡觉前,他背对着我们,在我床边鬼鬼祟祟地做事情。他母亲问他干什么,后来一看,原来他在那儿将手机的耳机线藏在衣服里。当时我们也没有多想,让他睡了,看来事情已经不止一次了。
我脑子飞速地运转:怎么办?发火吗?发到什么程度?是骂还是打?不发火吗?那又怎么做?讲道理?讲什么样的道理?讲手机的危害?能不能产生实质性效果?
我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只是保持平静,用足够威严的声音让他过来。
我很严肃地让他坐在我的对面。
我问了几个问题,因为我要搞清楚事情的具体情况。
经过询问,知道了他是用手机看抖音,今天是七点半开始玩的,而且这个事情他已经干过一个星期,每当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会玩。
了解完情况,我决定不用武力的方式,也不发脾气。
我提了几个问题让他思考。
“你看了一个半小时,收获了什么?”
“开心。”
“有充实的感觉吗?”
他歪着头想了想,“好像没有。”
我打开我的反思笔记对他说:“我是七点半起的,你来看看我做了什么?”
他伸头过来看,看见我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伸了一下舌头。
“一页纸以500字计算,爸爸写了两页,有1000个字,也就是说,爸爸的一个小时和你的一个小时,价值不一样。我很充实,写下的都是我的思考,可是你只得到了开心。”听了我的话,他若有所思。
“如果这个事情没有被我发现,那你想一下,你一直这样玩下去,会有什么结果?”
“不知道!”他答得很干脆。
我看了看他的眼睛,有点浮肿:“如果长期玩下去,你就得继承我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他很好奇。
我指了指自己的眼镜:“近视眼。”他笑了。
“同时也要继承你妈妈的一样东西。”
“什么?”他又笑。
“失眠,你妈睡眠质量很差,你如果长期熬夜玩,就会变成这样。”
他“嗯”了一声。
我知道事情到这一步不算完,因为人如果没有制度控制的话,只要他有手机,是一定控制不了自己的。必须斩断可能性。
“以后睡觉前手机必须上交,同时如果下一次再发现有类似行为,打屁股。”
“嗯。”他重重答应了一声。
今天这件事,我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处理,但我使用了身教重于言教的策略,让他看到,同样的时间,我的收获和他的不一样;用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策略,让他知道玩手机的危害,近视眼和失眠;用了制度,斩断了发生类似事故的可能性。同时提前告知,如果再犯,要被处罚。
下午我问他如果早上我打了他,他什么感受,他说如果被打,不服气。
我心里好笑,这就是人性,他犯了错,你打他他还是不服,说明暴力手段其实是不能让一个人真正改变的。
我又问他看了我的笔记的感受,他说了个词我没有想到,“崇拜。”他说。
教育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各种错,每一种错都有价值,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作为家长,要正确用好这些资源,方能让孩子得到真正成长。
换个角度想,一个孩子如果从不犯错,真的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