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前前两天带孩子来我家玩儿,我发现孩子黑眼圈很重,满脸疲惫的样子。我还挺纳闷的,想着孩子晚上没睡好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一问表姐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
表姐他们平日里喜欢刷短视频,孩子好奇心强,也总喜欢拿过来看,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晚上孩子不好好睡觉,表姐他们也会给孩子看手机哄他,时间久了,孩子一定要晚上看一会儿手机才能睡着。现在他们每天上班忙,晚上休息的早,可孩子白天睡醒了,晚上就不好好睡觉,嚷着要看手机,不给就闹,表姐为了安抚孩子只好把手机给他,让他看困了自己睡。
可见沉迷手机已成为普遍现象。
越来越多的人沉迷手机是上瘾机制导致的
不仅是青少年越来越依赖手机,成人也是如此,这都是上瘾机制导致的。在这里也许很多人会疑惑,这个上瘾机制究竟是什么呢?
孩子对手机从认识到依赖正是通过这四步逐渐产生的。
触发是这一行为养成的基础,它受内在两种触发的影响。孩子对手机的好奇,同学们之间对手机产品的分享交流等外部触发和无聊寂寞时刷手机打发时间,手头没事时习惯玩游戏等内部触发因素相结合,使得手机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紧接着孩子就到了行动环节。
手机所营造出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会使得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逃避现实生活中受到的伤害或不满,这是孩子行动起来最大的动机,手机的地位也稳固下来。之后,空间朋友圈点赞转发,游戏中的满足感和获得感等等,都是多变的奖赏形式。
最后,在前面三个步骤的铺垫之下,孩子会增加在手机上的投入。
沉迷手机的危害
证明沉迷网络会导致大脑中相关功能的衰退。生活中我们确实也能发现,总是抱着手机不放的孩子相比来说比较沉闷,不喜与人交流。这并不是性格内向,而是语言功能的退化。此外,
有次生病在医院打点滴,临床是一个年轻的小孩儿,床头柜上放着三四台手机,他不停的换着玩,一刻也没停过。我问他拿一个手机不够嘛,为什么要拿那么多个,他兴致勃勃的和我介绍不同的手机功能不一样,这个玩游戏我感更好,那个分辨率高,看视频流畅……我问他为什么不休息一会儿呢?他说,不看手机心理总觉得难受的。
许多网友戏说,现如今小偷失业了,都改行做诈骗了,因为现在的人出门不带钱包,钱都放在手机里,而手机时时刻刻都捏在手里看,小偷压根没机会下手。
爷爷奶奶得知孙子要回家,开心坏了,一大早做了一大桌子菜等孩子,盼着盼着,孩子终于来了。爷爷奶奶热情的招呼孩子吃饭,可还的眼睛始终盯着手机屏幕。爷爷奶奶问话,他支支吾吾的敷衍着,一腔热情只剩下了无奈的眼神,与孙子时不时发出的爆笑声相称应,异常讽刺。
曾经的餐桌上,人们边吃边聊,或畅聊八卦,或互诉衷肠,而今摆上一桌菜,各看各的手机,偶尔搭上那么一两句话。
尝试这三招,让孩子远离手机上瘾
了解到这么多的危害,很多家长表示着急又无奈,他们也想让孩子摆脱手机,可是一拿走孩子就生气,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大家不妨试试这几种方法:
就今天的情形来看,要说让孩子杜绝电子产品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现实,有时学校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需要网络的辅助,所以家长可以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允许他每天看动画片,但只有作业写完才能看半小时;允许他打游戏,但只许在周末玩两小时……
网络是把双刃剑,电子产品既能使孩子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也能为孩子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涉猎到更多知识。在孩子平时玩儿电子产品的时候,不要只让孩子打游戏,家长可以多带孩子看一些手机上有益的东西:纪录片,技能课程等等,让孩子发现电子产品的新用途,通过电子产品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3、用其他活动替代电子产品的地位
家长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寻找能够代替电子产品的活动来让孩子远离它们。例如:陪孩子玩游戏,带孩子出去郊游,让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等。
网络既带给人们便利,也带来危害,当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时,家长要从自己身上反思。平日里家长自己都抱着手机不放,又怎能盼望孩子不成一个手机迷呢?在孩子需要陪伴的年龄,放下手机,多给孩子一些陪伴,给他们做个好榜样,带他们多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不要沉迷于虚拟的世界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