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与老人同住的家长都反映,对于把屎把尿这件事,足以引发一场家庭大战。明明把屎把尿不好,但老人偏偏认为“越早把尿,孩子越好带,以后不尿床,还能更快养成好习惯”。
到底,该不该给宝宝把屎把尿呢?怎么做才更科学、更符合现代育儿观呢?看完今天的内容你就知道了!
为什么不建议给宝宝把屎把尿?
我们都知道,新生宝宝的身体都尚未发育完全,尤其是颈椎、脊椎都很软不够结实。宝宝三个月前,枕头枕太高、枕着家长手臂睡觉、长时间竖抱、让宝宝站立都是不利于宝宝颈椎、脊椎生长发育的。而把屎把尿的行为更是会导致宝宝:
1
骨骼畸形
1岁前是宝宝脊椎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是从给宝宝把屎把尿的姿势上来看,显然会增加宝宝骨骼畸形的风险,导致髋关节偏心接触,骨头在髋臼内滑行或移动到髋臼外。
2
尿频、脱肛
频繁给宝宝把尿,缺乏憋尿的经历,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宝宝膀胱容量小,容易尿频。而且,如果把尿时间过长,宝宝用力频繁,还很容易造成括约肌受伤,导致脱肛,更会使痔疮提前“报到”。
3
心理压力大
自主排便、排尿,对小宝宝来说是一种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却因为家长强迫式的把屎把尿被剥夺。
你想啊,本来玩的好好的,或是半夜睡得正香呢,突然被拎起来小便大大啥的,还有那么多嘘嘘嗯嗯的伴奏,舒服不?害怕不?
4
易尿床
学会控制大小便是一个渐进的成熟过程。宝宝只有先感知尿意和便意,才能学会协调自己的肌肉组织去控制自己何时大小便 。而把屎把尿是无法让宝宝的膀胱感知便意的,也就是说宝宝根本没机会去学习协调自己的括约肌和膀胱逼尿肌功能。所以,经常被把屎把尿的宝宝很容易尿床。
把尿早=养成习惯早?
有家长留言说“我家宝宝晚上不能好好睡觉,非要把一泡尿才行,或者是白天如果忘了把尿,宝宝就因为憋尿而哭闹。这是不是说明我家宝宝已经养成了好的便尿习惯?”
事实上,这是因把尿导致的宝宝不能自主排尿,而非好的便尿习惯!尤其是1岁以前的宝宝,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要知道,每个宝宝大概在3岁时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才会完全发育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宝宝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所以上述这种情况,并非是宝宝有便意后憋尿的习惯,而是因为经常把尿,导致宝宝习惯把尿动作后出现的条件反射。这样的后果就是你不把尿,宝宝不尿,反而阻碍了宝宝自主排尿意识的形成。
相较把尿的宝宝,不把尿的宝宝反而能更早学会自主便尿!因为不把尿的宝宝,一直以来都是依据便意来排尿的,所以对便意的掌握比较好。经常被把尿的孩子,始终在便意排尿和把尿动作排尿之间被混淆,对便意的掌握很差。所以,建议家长至少在宝宝睡觉时给宝宝穿上纸尿裤,这样更有助于宝宝睡眠,也利于生长发育,同时,家长们也可以休息的好一些。但是,切不可为了省钱或者省事儿,在明知宝宝排尿排便了还不及时更换!这样就容易导致宝宝红屁屁、湿疹、细菌感染等……
宝宝多大才能把尿?
最好在宝宝15个月后再进行把尿训练,太早的刻意训练可能会影响到宝宝发育。当然,如果宝宝在便尿方面比较有规律,也不妨早些试试,但最早也不要早于6个月,因为太小的宝宝脖子、背部都不够结实,很容易发生危险。
宝宝把尿要注意些什么呢?
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硬给宝宝把尿。最好由白天开始,因为这样宝宝的抵触情绪相对较小。晚上可继续使用纸尿裤,以免“久把不尿”影响到宝宝的睡眠。待宝宝真正适应把尿后,再开始夜间把尿也不迟。
一般宝宝在两岁以后,身体和肾脏才能发育完全,才会对大小便产生自控意识。在此之前,宝宝的大小便多为“随心所欲”状态,如果硬给宝宝规定排便时间,强行把尿,只会影响发育。所以,把尿要等宝宝有排便欲望时再进行,如果宝宝有反抗行为则应立即停止。
当然,只要家长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宝宝们在要便尿前都会有自己特殊的表现。比如正玩得兴高采烈时突然停下手中的一切,面色凝重、凝神发呆,那肯定是在酝酿便意,此时把尿十拿九稳。
如何有效训练宝宝自主排尿?
宝宝1岁半左右时,能在尿尿前告知家长了,就意味着可以开始做些简单基本的排尿训练了。当然,如果继续给宝宝穿纸尿裤,等到2岁再开始训练也是完全可以的,且宝宝会学得更快。
可以带宝宝到卫生间,让宝宝学习蹲下尿尿。或者大人上厕所的时候让孩子进来“观摩”。小孩子都是从模仿中学习的,尤其喜欢模仿大人的做法,做起来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感觉。
也可以准备一个可爱的尿盆,这样能让宝宝更愿意在有尿的时候主动去找尿盆排便。(市面上卖的尿盆有很多种,有跨坐的,靠背式的。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爱好来选择。)